“一村一特色”精准施策 不断加快脱贫攻坚步伐
2017/4/27  醉美邛崃  阅读 1892

4月,走进水口镇陈沟村,乡村特有的泥土香味扑面而来,令人神清气爽;拓宽村道、修整沟渠,村里颇为热闹;文井江边,400亩“土菜农场”生机勃勃……2016年被确定为相对贫困村后,陈沟村发挥生态环境优势,以党建为引领,以基础设施建设、产业发展为重点,撸起袖子加油干,不断加快脱贫攻坚步伐。

脱贫致富先修路

进村时,记者遇到堵车。原来,这里正在进行道路拓宽工程。长期以来,陈沟村村道狭窄,错车困难,群众出行不便。

“路不好,农产品外销困难、群众增收缓慢。要发展,首先得把路修好,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。”村主任侯泽明告诉记者,外联道路将扩宽至4.5米,铺上沥青,目前道路已基本完成路基扩宽开挖,即将开始水稳层铺设,工程进度正在加快,预计6月底全面完工。

除了修路,陈沟村还对石河堰和沟渠进行了整治。“接下来,我们将按景区打造标准,采取‘改、保’方式,改造村容村貌。”侯泽明说,这段时间正通过坝坝会、短信微信等方式,发动群众开展房前屋后大扫除,并倡导力所能及栽花养草、美化村形态,改善生产生活条件。

党员干部树榜样

在陈沟村的脱贫致富路上,一批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带头作用,成了脱贫攻坚战中的“主心骨”。

“要让群众心热起来、身动起来。”见到记者时,亢元品刚从土菜农场下工回家。亢元品是一名老党员,有44年党龄,虽然2010年不再担任村干部,但“心”一直扎根在群众中。村民对这位“老干部”非常信赖与尊重。

在陈沟村推动产业发展初期,土地流转曾遇重重阻力。对此,亢元品带头将家中的三亩地报名预流转,并向村民们解释宣传相关“福利”。

“土地流转有利于农业规模化发展,村民们除了有租金收,还能腾出时间去打工,这不是增收的好途径么?”亢元品说,做群众工作,最重要的是能站在群众的立场,设身处地为他们考虑。

亢元品现在每天在土菜农场工作8小时,一天挣60元钱。由于工作不累,他和老伴还在家养了十几头猪和二十几只鸡。“我们老两口现在不靠子女,照样能把日子过巴适。”亢元品笑着说。

在亢元品等一批党员干部的带动下,陈沟村掀起了土地流转热潮。目前,全村85%的土地预流转,并实施了土地预流转向现实流转转化,形成400余亩的土菜农场生态蔬菜基地、300余亩的归园居果蔬基地,及200亩生态核桃基地。侯泽明告诉记者,随着全村基础设施条件改善,2017年将新增土地流转面积500亩以上,群众通过农产品销售、土地流转、基地务工、外出就业等方式,可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468元以上。

“产业能手”致富忙

“要破除村民‘靠着墙根晒太阳,等着别人送小康’的心理,激发他们的致富意愿,投身到产业发展中去。”侯泽明告诉记者,产业发展中,除党员干部引领示范外,村中涌现的不少“产业能人”也起到了良好的领头作用。

亢继华是相对贫困户之一。由于身有残疾,家境贫穷,41岁的他至今未婚。过去,他外出打工,后来腰椎间盘突出问题严重,便回家养猪,但因管理不善、缺乏资金,“也挣不了多少”。

2016年,亢继华被认定为相对贫困户,每年享受4000元扶贫资金,他利用这笔扶贫款养起了母猪,现在母猪数量增至5头。“一头母猪一年能产两窝猪仔,一窝平均有七八头,一头猪仔现在能卖四五百……”亢继华看着圈中的猪,打起了“小算盘”。他计划在今年将母猪数量扩至10头,卖出猪仔攒点积蓄,留着日后娶媳妇用。

除了专心养猪的亢继华,吴能进也是村民们心中的“致富能手”。2016年,在村里实施土地规模化流转后,吴能进成立家庭农场,租了200多亩土地种植藤椒、白果和柑桔。“藤椒有170亩,去年才种下,三年后投产,到时候一亩的纯利润应该有4000元。”吴能进说,自己虽在种植上经验不足,但村上的合作社要定期培训指导,发展种植业,自己很有信心。

现在,在吴能进家庭农场中固定务工的村民有15名,村民每天能挣70元。除了发展种植业,吴能进还饲养了300余头生猪,而且还准备近期建年出栏量2000余头的猪场,在家庭农场中发展种养循环,实现“田育禽畜,禽畜肥田”的互惠双赢。他说,“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,调动起村民们发展产业的积极性,带领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。”

精准定位助脱贫

“陈沟、纸房沟、李桅三个相对贫困村,都有相同的问题,基础设施不完善,产业发展单一,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,增收致富渠道窄……”水口镇副镇长吕福才告诉记者,如今,通过成都市、邛崃市各级部门的帮扶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,各项工作稳步推进,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胜利。

工作中,水口镇对症下药,制定“一村一特色”的脱贫方案,实施精准扶贫,其中陈沟村以打造秋海椒特色生态蔬菜品牌基地为主,纸房沟村突出藤椒产业和打造茶马古道—纸房秘境文化旅游产业,李桅村以老川茶品牌基地和经果林基地为主。

“我们以‘全域旅游小镇’建设为抓手,坚持‘造血’扶贫,用好用活相对贫困村优势资源,培育扶贫产业,完善基础配套,打赢脱贫攻坚战。”吕福才说,2016年,通过指导83户相对贫困户填写收支日记帐,对相对贫困户采取“一户一策、分类施策”,定人定点落实帮扶等举措,水口镇实现了57户相对贫困户预脱贫,“我们将继续通过土地流转、产业发展、转移就业等方式,拓宽群众增产增收渠道,确保2017年年底全面脱贫。”

记者侯梦瑶报道